

從歷史上看 ,中國展覽業分爲國內展覽和國外展覽 ,即在中國境內舉辦展覽 ,在國外參加或舉辦展覽 。雖然近年來國內外展覽業會議策劃發展迅速 ,但展覽業的前景卻截然相反:中國展覽業作爲展覽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 ,前景廣闊 ,被稱爲朝陽產業 ,前景廣闊 ,國外會展業不容樂觀 。一方面 ,外國展覽公司着眼於開闢中國的展覽市場 ,紛紛在中國設立分公司或代表處 。隨着對中國市場瞭解的深入和客戶資源的進一步豐富 ,越來越多的外國展覽公司將嘗試爲其在本國舉辦的展覽會在中國直接招展 ,從而對我國的出國辦展單位構成競爭 。另一方面 ,隨着我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和世界經濟一體化的進程 ,企業對外交往的能力勢必不斷增強 ,國家對對外貿易的管制也將不斷減少 ,企業與國外展覽公司會議策劃建立直接聯繫的可能性不斷增加 ,也從另一方面對出國辦展單位這一中間環節構成了壓力 。出國展覽的生存空間似乎正在趨於狹窄 。筆者在不同場合均聽到過出國展覽已成爲夕陽產業的言論 。的確 ,出國展覽如果不創新 ,仍然以現有狀態迎接挑戰 ,就有可能走向衰敗 。但我們不認爲出國展覽部門對於快速發展的形勢會無動於衷、束手無策 。出國展覽行業經過多年的發展和積澱 ,爲適應外部條件的變化必將產生本能的自我完善能力 。我們認爲 ,未來出國展覽的繼續發展將主要取決於補貼和服務兩個因素的變化 。
所謂補貼
,就是指政府對企業從事對外貿易所提供的資金支持
,如政府的中小企業基金
。贏得政府部門的信任
,獲得政府分配補貼的委託即支配資源的資格
,出國辦展單位的工作就有了一半的保障
。當然
,更爲重要的方面仍然在於服務
。企業之所以通過組展單位出國參展
,是因爲組展單位能夠向它們提供便利的服務
。這種服務可以分爲兩個層次
。一是傳統的低端服務
,例如所謂的地面服務即吃住行和旅遊的安排、展品運輸、攤位的搭建、包括企業在用電用水、小冊子登錄等方面依託組展單位
,從而簡化自身的參展工作
。但隨着企業對外交往力的增強和對國外展覽公司規範化服務的瞭解
,僅僅是依靠這些傳統服務
,出國展覽的路子就會越走越窄
。能否向企業提供高端的附加服務
,將成爲進一步拓展出國展覽工作的關鍵
。
所謂附加服務包含了圍繞出國展覽的多種配套服務項目 。最近 ,機電商會在杭州爲科隆五金展的參展企業舉辦的知識產權講座 ,對出展工作是很大的啓發 。近年來 ,我國企業在國外參展時遭遇的知識產權糾紛越來越多 ,已經開始對企業的貿易成交產生負面影響 。舉辦上述講座可以說是切中了目前出國展覽中出現的新問題 ,這樣的講座必然會受到了企業的歡迎 。與此類似的服務還有很多 ,都有待於我們出展部門開掘 。例如 ,爲企業組織關於如何參加展覽以及其它營銷方面的講座 ;出國展覽還可以實行會員制 ,向會員提供全球範圍內的展覽信息 ,提供赴不同國家一攬子的出國展覽服務 ,幫助他們制定全面的出國展覽營銷計劃 ;還有個性化的展覽服務 ,如提供展臺的特色設計、安排專門的商務旅行 ;向參展企業提供市場和貿易信息這樣的信息服務 ;向會員參展企業提供網上虛擬展覽服務等等 。可以想象 ,未來的出國展覽將是向參展企業提供一攬子綜合營銷服務的平臺 。
當然
,對於出國展覽
,還有一個令筆者嚮往已久的最高境界
,那就是在國外辦成自己的品牌展覽會
。我國各辦展單位到國外舉辦的單獨展不能算少
,但成功的、形成自己品牌的幾乎沒有
。由香港公司在英國組織的亞洲消費品展已慚入佳境
,證明我們亞洲人也有到歐美國家成功舉辦展覽的能力
。貿促會紡織分會在美國舉辦的中國紡織貿易專業展覽會則讓人隱約看到了希望
。如果在國外有了自己的品牌展
,我們就超脫出了出展、來展的狹隘範疇
,到達了輸出服務的最高境界
。
雖然海外展覽不能被視爲朝陽產業
,但其潛力還遠未充分挖掘出來
。中國經濟正在融入世界經濟
,企業出國參展有很大的需求
,相信只要會展業繼續推出新的配套服務
,它將繼續保持其吸引中小企業的主要客戶
,會展的活力將保持強勁
。